您的位置:首页 > 名词解释

投档

高考的“投档”是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解释如下:

- 定义:各地招办根据考生的分数、志愿填报情况以及各大学在该地的有效招生计划和调档比例等因素,把考生的电子档案投放给招生学校的过程。

- 关键要素:

- 考生条件:考生的高考成绩需达到一定要求,比如达到所报批次的分数线等,才有资格被投档。不同批次有不同的分数线,如本科一批、本科二批等都有各自的省控线,只有考生分数高于或等于该批次的省控线,才有可能被该批次的院校投档。

- 志愿填报:考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填报了高校及专业志愿,招办会依据考生的志愿顺序进行投档。一般来说,在平行志愿投档录取规则下,会按照考生填报的志愿顺序依次检索,一旦符合某所高校的投档条件,就会将考生档案投到该高校。

- 招生计划与调档比例:高校在每个地区都有一定的招生计划,并且会根据自身情况确定调档比例。调档比例通常是指高校调取考生档案的数量与该校在该地区招生计划数的比例,一般在1:1到1:1.2之间。例如,某高校在某地区的招生计划为100人,调档比例为1:1.2,那么招办会向该高校投放120名考生的档案。

- 目的与意义:投档是高校录取考生的前提,通过这一环节,高校能够获得考生的基本信息和考试成绩等资料,以便进行后续的录取工作,如审核考生的资格、确定是否录取以及分配专业等。

总之,投档是高考录取工作中连接考生和高校的重要桥梁,关系到考生能否被心仪的高校录取。考生需要了解投档的规则和流程,科学合理地填报志愿,以提高被高校录取的机会。